home_icon_left
home_icon_right
当前位置: 球吧网 > 体育新闻 > 足球新闻 >

斯塔诺耶维奇(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浏览:175 更新:2023-04-06 01:36

欧洲北部很早就生活着三大蛮族: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又分为三支: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就是其中一支,还有南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最早生活在今波兰一带,后逐渐向东南和东北方向扩散。4世纪,匈奴人从草原进入欧洲,引起连锁反应,欧洲的游牧民族开始大迁徒。正是在这个时候,斯拉夫人分为了三支。6世纪,南斯拉夫人开始侵入东罗马帝国的属地巴尔干半岛。7世纪,西斯拉夫人在今捷克地区建立了最早的国家,称萨摩公国。随后,南斯拉夫人在巴尔干地区建立了保加利亚王国。9世纪初,西斯拉夫人建立大摩拉维亚国,这是萨摩公国的升级版。东斯拉夫人最落后,一直到9世纪末期才开始建立国家,但并不是东斯拉夫人自己建的,而是维京人建的。在拉丁语中,这支东欧平原上的维京人被称为罗斯人,所以这个国家就被称为罗斯王国。实际上当时这个小国连个公国都不算,顶多算个部落联盟。

879年,罗斯人开始沿着瓦希商路南征,先后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两大战略要地。斯摩棱斯克扼守着第聂伯河南下的咽喉,而波洛茨克既是洛瓦季河南下的中转站,也是经西德维纳河西入波罗的海的必经之地。882年,他们占领了第聂伯河中游的重镇﹣基辅城。

基辅地处东欧平原、草原、森林的交会地带,又扼守着第聂伯河这条大动脉,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所以在占领基辅后,罗斯人就把首都迁到了基辅。从这时起,我们就称其为基辅罗斯。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基辅罗斯征服了周围的东斯拉夫人公国和部落,版图几乎囊括了所有东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988年,基辅罗斯的弗拉基米尔一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随即宣布东正教为国教,强令全体国民接受东正教的洗礼。

11世纪,基辅罗斯陷入封建割据时代,分裂为基辅,斯摩棱斯克,梁赞等10多个小公国。各公国彼此征伐,混战不休,一直到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部西征,灭掉了基辅罗斯,其余的罗斯公国 望风而降。

1242年,拔都建立金帐汗国。因为拔都的帐篷是金色的,附近的王公前来述职或上贡都在金帐里参拜可汗,所以他们也把这个蒙古汗国称为金帐汗国。金帐汗国对罗斯诸国采取的是一种松散的统治,主要是征税,对原有的罗斯统治结构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王公贵族变成了蒙古人的税收代理人。

1263年,金帐汗国指定的代理人、罗斯诸公国的实际统治者、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将两岁的小儿子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封为莫斯科国公。1276年,亚历山德罗维奇到莫斯科就藩,建立了莫斯科公国。在基辅罗斯时期,莫斯科只是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一座小城。莫斯科公国建立之后,几任莫斯科大公励精图治,扩充势力,罗斯诸公国的经济、政治中心逐渐从基辅转移到莫斯科。

在金帐汗国的冲击下,原罗斯人逐渐分化成三:在西南边境,一些公国幸免于难,没有陷入蒙古人的奴役,这些地区被称为“乌克兰”,在罗斯语中,“乌克兰”就是“边界地区”的意思;在西北地区,一些罗斯人由于离欧亚草原太远,蒙古人势力难以企及,被并入立陶宛大公国,后来独立出来就是白俄罗斯人,而被蒙古人统治的这部分占绝大多数,他们自认为代表着罗斯人的正统,仍称自己为罗斯人。在蒙古语里,由于发音习惯的问题,辅音前必须加元音,所以他们把罗斯称为俄罗斯。汉语里的俄罗斯正是根据蒙古语转译过来的,元代一般翻译为“斡罗思”,明代是直译,称作“罗刹”;清代又以蒙古语为媒介。译作俄罗斯,延续至今。

金帐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与元朝不同,四大汗国采用的是蒙古人传统的君主封建制,这种制度不会改变当地的文化和政治结构,可以快速地扩张土地。但这种制度也有一个问题一原有的贵族势力仍在发展,总有一天会反水。另外,在征战过程中新晋的贵族会在战后受封一部分土地,而且世袭罔替,又会削弱帝国的实力。还有,在扩张的过程中,征服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比较容易,只要把皇帝拉下马,老百姓不太关心谁来当新皇帝,反正在谁手下都差不多,而在封建制的国家,几乎每个城邦都是独立自主的,要一个一个地征服太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首领称臣纳贡,交税就可以。所以,在经过200多年后,俄罗斯的王公贵族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金帐汗国的羽翼下发展壮大,而汗国内部的一些贵族,也学当地人的样子,发展成了事实上的独立公国。

14世纪末,金帐汗国开始衰落,花刺子模、克里米亚、保加尔人慢慢独立出去,南面新起的帖木儿帝国还在不停地袭扰。

到15世纪时,金帐汗国先后分裂出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独立国,中央只剩下有限的疆土,金帐汗国变成了一个小国,被称为大帐汗国。

与此同时,莫斯科公国在1328年成为蒙古人的税收代理人之后,依靠着财政大权和蒙古人的政策支持,开始兼并周围的小公国,逐渐成为诸罗斯公国的领袖。莫斯科公国发现原先强大的金帐汗国已经弱小得还不如自己,于是拒绝再向蒙古人纳税。

1472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为妻,哪怕东罗马帝国已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伊凡三世此举的目的就是向世人表明:莫斯科从此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正统。

1476年,刚刚平息内乱的金帐汗国派来使者,要求莫斯科公国像过去一样缴纳税赋。伊凡三世断然拒绝了蒙古人的要求。使者很生气,说莫斯科公国是金帐汗国的奴才,奴才怎么能拒绝主人的要求呢?伊凡三世大怒,撕国书,斩杀使者。

1478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吞并诺夫哥罗德共和国。诺夫哥罗德是罗斯人的源头。现在莫斯科人将其吞并,这标志着俄罗斯人开始由分散联邦走向中央集权。

1480年,金帐汗国的阿合马汗亲领大军向莫斯科杀奔而来,伊凡三世只好出城迎敌。从1240年开始,整整240年的统治,让俄罗斯人对蒙古人的恐惧已经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战争一开始,莫斯科军队连连败退。伊凡三世带着少量随从跑回了莫斯科。阿合马的军队因此杀到离莫斯科不到200公里的奥卡河南岸,与莫斯科军隔河对峙。为避开锋芒,阿合马移师西进,绕到乌格拉河南岸,发现对岸又有莫斯科军防守。蒙古人以骑兵为主,没有渡河工具,阿合马就地扎营,一面等待河水结冰,一面派人向盟友立陶宛大公国请求援兵夹击莫斯科。

10月,乌格拉河终于结冰,但立陶宛公国的援军却没有到,他们被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给缠住了,脱不开身。对岸的莫斯科军队后撤30公里,准备决战。11月,立陶宛的援军还是没到来,阿合马踌躇再三一他很明白自己的军队数量远远少于对方,强攻的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撤兵。这场战役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它标志着金帐汗国对罗斯诸公国长达240年的统治结束了。

阿合马从乌格拉河撤退后,返回金帐汗国的途中,无意中遭到西伯利亚汗国军队的阻击,战败被杀。不久后金帐汗国因为内斗又分裂成几个小国,奄奄一息。1502年,克里米亚汗国攻占金帐汗国的首都新萨莱,国祚262年的金帐汗国彻底消亡。

摆脱蒙古人的统治之后,莫斯科公国立即开始他的扩张之路。

1483年,莫斯科军官乔尔内与特拉维率领一支远征队进入西伯利亚汗国,从乌斯秋克出发,往东越过乌拉尔山脉,然后沿塔夫达河而下,经过今秋明附近后,继续向东,依次到达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在原金帐汗国范围内,西伯利亚汗国占据的是最苦寒的地方,这里除蒙古人和突厥人之外,土著人还处于石器时代。所以俄国人到这里基本没有对手,一路击败多支土著军队。这一趟下来,许多沃古尔人和汉提人的部落归顺了莫斯科。10月,远征队回到乌斯秋克。

但后方并不稳定,一些小公国蠢蠢欲动。伊凡三世得知特维尔大公和立陶宛大公来往甚密后,打算先收拾特维尔公国。1484年,莫斯科军队攻入特维尔,特维尔向立陶宛求救。立陶宛不想和莫斯科发生冲突,于是特维尔投降,并保证不再和立陶宛来往。但是,第二年伊凡三世就抓到了特维尔派往立陶宛的信使,于是再度发兵。特维尔不敌,大公出逃立陶宛,特维尔城请降并宣誓效忠。伊凡三世封长子为新特维尔大公,此后特维尔便逐渐被并入莫斯科的版图。

伊凡三世打算把所有的罗斯公国都纳入自己的版图,但有些罗斯公国在立陶宛的统治之下。

为了避免和立陶宛正面冲突,伊凡三世宣布,只要这些罗斯公国承认以莫斯科为首都,自愿削去公国的藩号,并入莫斯科的版图,那么,莫斯科也只需要这些公国的国防和外交权,原来大公的领地和财产不受侵犯。这招兵不血刃却非常奏效,西部和西北部的许多罗斯公国纷纷来投。莫斯科也只向这些地方派驻少量的军队和官员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各个公国的独立性慢慢丧失,权力向莫斯科集中,一群松散的公国逐渐演变为一个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前往东方的道路上,还有两个障碍:梁赞大公国和喀山汗国。梁赞大公国早在基辅罗斯时期就存在,比莫斯科的历史还早。喀山汗国比较好办,本身内讧不断,有一部分人就是亲莫斯科的。1487年,莫斯科攻入喀山,扶持亲莫斯科的穆哈默德.阿明为汗,从此与喀山汗国相安无事。接下来,伊凡三世开始向乌拉尔山地区渗透,相继征服彼尔姆、沃古尔、维亚特卡。短短十几年里,莫斯科从一个小公国一跃

成为东欧平原的大国,去往东方的道路上再也没有强劲的对手。

莫斯科的快速崛起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14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来特使,要册封伊凡三世为王。当然,这需要伊凡三世先提出请求,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同意即可。在当时的欧洲(主要是中欧、西欧和南欧,不含东欧,一般情况下也不含北欧),神圣罗马帝国的创立是为了继承罗马帝国的荣光,除了罗马帝国有皇帝,其他国家君主最高只能称为王,而且必须得到皇帝的册封,这个王才算合理合法。不管这个神圣罗马帝国是不是有名无实,但在法统上大家还是愿意去走一下这个流程,否则人人称王就乱了套。可伊凡三世却不吃这一套,在他眼里,拜占庭帝国才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现在拜占庭帝国亡了,莫斯科继承了拜占庭的正统,那么他才是真正的罗马皇帝,干吗还需要这个神圣罗马皇帝来册封?那不是直接给自己降级吗?但鉴于西欧各国都在表面上承认这个神圣罗马帝国,伊凡三世也不好和他翻脸,于是婉拒。

正当莫斯科如日中天的时候,上天又给了他一个向西拓展的机会。1492年,兼任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大公的卡西米尔四世去世,两个儿子瓜分了波兰和立陶宛,伊凡三世看到了战机,立即联络克里米亚汗国,联合进攻立陶宛。莫斯科军队一攻城略地,梅晓夫斯克、谢尔佩伊斯克、维亚济马,梅采茨克等城邦公国相继陷落。立陶宛大公求和,承认莫斯科对梅晓夫斯克等城邦的主权,伊凡三世勉强同意,双方停战。

1499年,伊凡三世再派探险队远征鄂毕河地区。探险队从莫斯科以北400公里处的沃洛格达出发,先沿苏霍纳河往东北航行,再沿维切格达河往东到达伯朝拉河的上游,然后顺河而下,在河口建立了一个据点奥克西诺。11月,远征队开始向乌拉尔山脉进发,俄罗斯人兵分两路,一路奔向尤格歆,然后顺鄂毕河而下到达别列佐夫,迫使当地奥布多尔人和尤戈尔人归顺莫斯科;另一路在里亚平河地区,里亚平河在乌拉尔山脉以东、鄂毕河以西,这一队占领了30多个村镇,俘虏千余人。这样一来,鄂毕河下游地区从此被并入了莫斯科公国。1500年秋,远征队班师,1501年4月回到莫斯科。

莫斯科并没有忘记同时向西扩张,和立陶宛在1500年终于爆发全面战争。莫斯科还是拉克里米亚做盟友,克里米亚也格外卖力。立陶宛两头受敌,节节败退。就连乌克兰地区的公国也纷纷向莫斯科投诚。

1502年,伊凡三世病重,瓦西里三世继位,兵锋继续向西推进,立陶宛的国土丢掉了三分之一,1503年,立陶宛再度求和,双方再次签订和约,切尔尼戈夫、普季弗利、戈梅利、布良斯克等城邦并入莫斯科的版图。

和伊凡三世生于忧患不同,瓦西里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习惯了一呼百应,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国事上,他更喜欢直接动武,不像他父亲那样擅长用外交手段,这样一来,就和原来的盟友克里米亚渐行渐远了。

西线稳定了,瓦西里三世把目光转向了东方。

喀山汗国本来已经臣服,甘心当小弟,但瓦西里三世不满足,他想把喀山直接纳入莫斯科的版图。1506年,瓦西里三世借口喀山汗国违反此前签署的和约,发兵喀山汗国,结果出师不利,铩羽而归。从此,喀山汗国和莫斯科反目成仇,还拉来克里米亚汗国、立陶宛大公国一起对付莫斯科。一时间,莫斯科三面临敌,恰在此时,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去世,新大公是他的弟弟。新大公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求莫斯科归还此前占领的土地,双方再一次爆发战争。临阵之际,立陶宛一位名为米哈伊尔.格林斯基的贵族反水,立陶宛立即陷入被动,只得向盟友喀山汗国和克里米亚求助。两国袖手旁现,谁也不出兵。立陶苑只好又一次求和,承认此前莫斯科占领的土地。

立陶宛的反复让瓦西里三世意识到有必要巩固一下西线的防御。1509年至1510年间,瓦西里三世花了很大的精力才把普斯科夫吃掉,这里原本是他的封地、现在变成了莫斯科公国的一部分。还有边疆重镇斯摩棱斯克,瓦西里准备一举拿下。1512年,正当瓦西里三世率兵亲征时,背后传来一个坏消息﹣克里米亚大举入侵、已经深入到莫斯科的腹地。

立陶宛被俄罗斯人攻击后,立陶宛大公花了15000枚金币,说服克里米亚的蒙哥吉雷汗出兵。瓦西里三世来不及回防,蒙哥吉雷汗很快占领梁赞,兵临莫斯科城下。莫斯科守城军队顽强抵抗,蒙哥吉雷汗根本没想打仗,于是大肆劫掠一番后退兵。从此以后,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米亚汗国就算彻底翻脸了。

而此时的瓦西里仍在斯摩梭斯克苦战,亲自冲锋陷阵也没拿下。无奈之下。下令围城。两年后,城中弾尽粮绝,斯摩棱斯克投降。但随后,城里的教会和贵族不服,暗通立陶苑。立陶宛开始反攻,双方战端重启,一时陷入胶着。莫斯科经过艰苦奋战,才最终保住斯摩棱斯克。

1521年,克里米亚汗国再度入侵,很快占领南方的门户梁赞,兵临莫斯科城下。瓦西里连遭败绩,喀山汗国也见机而动,驱逐了莫斯科扶持的傀儡,从克里米亚迎接了一位王子继位,随后陈兵边境,策应克里米亚的军事行动。

克里米亚军队在莫斯科城下久攻不下,后方又有梁赞公国袭其后路,于是大肆劫掠一番后撤兵。

1533年,瓦西里三世病逝,3岁的幼子伊凡即位,史称伊凡四世。因为年幼,暂由母亲叶莲娜摄政。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国号由莫斯科公国改为俄罗斯帝国。沙皇一词来自于拉丁语 ,就是凯撤的意思,转到俄语里后发音是“沙”,意思是皇帝,中文半音半意译为沙皇。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意味着俄罗斯人正式对外宣称,他们继承了拜占 庭帝 国的正统,自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

1552年,伊凡四世派15万大军围困喀山,两个月后,喀山汗国被征服。

1554年,伊凡四世派3万俄军进攻阿斯特拉罕汗国,推翻了雅姆古尔切伊汗, 扶持捷尔维什.阿里上台,阿斯特拉罕汗国变为俄罗斯的藩属。1556年伊凡四世派兵驱逐阿里汗,正式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

从俄罗斯到波罗的海,最近的入海口是芬兰湾的涅瓦河入口处。正因此处的战略位置显要,后来的彼得大帝才在这里修建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但在伊凡四世时期,控制芬兰湾的是位于南岸的利沃尼亚骑士团,也称圣剑骑士团。

1558年,俄罗斯借口圣剑骑士团与立陶宛大公国联合反对俄罗斯,对圣剑骑士团宣战。这就是历史上的利沃尼亚战争,前后持续了25年。开始,俄罗斯很顺利,很快攻陷了芬兰湾南岸的纳尔瓦等城市,包围了里加主教区。圣剑骑士团抵挡不住攻势,主教们纷纷寻找保护伞,有的投靠立陶宛,有的投靠瑞典。1561年,圣剑骑士团瓦解,波兰、立陶宛、丹麦、瑞典立即插手利沃尼亚,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羮。但伊凡四世想独吞利沃尼亚,于是与四国为战。形势很快发生了逆转,先是俄罗斯内 讧 ,然后是克里米亚乘机洗劫了俄罗斯的南方,奥 斯曼帝国也把军队开进了伏尔加河流域。俄罗斯一时四面楚歌,难以招架。最终不得不求和。1582年,俄罗斯和波兰签订协议,将利沃尼亚大部分地区和波洛茨克划归波兰,次年,又和瑞典签订协议,将纳尔瓦和芬兰湾全部海岸划归瑞典。俄罗斯在利沃尼亚打了25年,却以失败告终,原先吃进去的土地被迫全部吐了出来,等于白忙活一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俄罗斯意识到,西边的邻居不好惹,于是一心一意往东扩展,目标自然是西伯利亚汗国。

要对付东扩路上的敌人,俄罗斯人最担心的还是蒙古鞑靼骑兵。蒙古人虽然败落,但那只是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水平不行了,单兵的战斗力却没有下降 。实际上,俄罗斯自己也有这样勇猛善战的骑兵,这就是哥萨克人。

哥萨克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是一个特殊的族群。13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金帐汗国的统治,流落到第聂伯河、顿河和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上。15、16世纪,俄罗斯从一个小公国逐步走向中央集权,最倒霉的还是底层百姓,许多农民沦为农奴。一些不愿成为农奴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就迁徙到俄罗斯的南部,这里曾经是金帐汗国的核心地带,金帐汗国瓦解后这里成了无主之地。他们在这里结群而居,不受任何人的管束,被附近的鞑靼人(说突厥语)称为“自由人”,音译过来就是“哥萨克”。

哥萨克人虽出身农民,但到了草原之后,经常要面对鞑靼人的抢劫,又要防止俄罗斯王公贵族的抓捕,长久以来养成了下马种地、上马打仗的生活习俗,变得英勇善战、残暴无情。除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之外,这个群体里也有白俄罗斯人、波兰人、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克人和土耳其人等,以俄罗斯人为主体。总之是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人,来到这个四战之地,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

对于俄罗斯来说,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可以暂时阻挡南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北侵。但对国家政权来说,是个隐患。可如果善加利用,或可为国家建立奇功伟业。1556年,沙皇伊凡四世召见了与西伯利亚汗国毗邻的豪族斯特罗甘诺夫家族,询问了一些边境情况后,即授权他们抵御西伯利亚汗国。伊凡四世令他们在 西伯利亚汗国边境处构筑工事堡垒,招募军队,添置武器,伺机侵占西伯利亚汗国的土地。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许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乌拉尔山东侧一直到鄂毕河及其支流图拉河、托傅尔河和额尔齐斯河等地建城募兵。

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居住在卡马河上游一带,靠近乌拉尔山脉,位于俄罗斯抵挡西伯利亚汗国的最前线,也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富商。对于沙皇的命令,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当然愿意,既为国家拓展疆土,也能扩充自己的领地。但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也明白,仅凭自己的力量对付蒙古鞑靼骑兵很难取胜,于是联系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鼓动他入伙,一起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

叶尔马克原本跟着顿河哥萨克首领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带流浪,因为抢劫伏尔加河一带过往的商人和外国使臣遭到俄罗斯官方的打压。1579年,伊凡四世派兵将其击溃,叶尔马克遭到通缉。叶尔马克眼看走投无路,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鼓动让他眼前一亮,于是迅速入伙,开始招兵买马。

1581年,双方组建了一支800多人的远征队,其中540人是叶尔马克带来的哥萨克人。9月,远征队从奥列尔镇出发,拉开了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帷幕。

1582年,叶尔马克的远征队开始与西伯利亚汗国的军队交锋。西伯利亚有将近20万人,但俄罗斯人手中有欧洲先进的火器,火器是传统骑兵的克星;此外,西伯利亚汗国是个封建国家,底下有大大小小的领主,西伯利亚库楚姆汗真正能动员的兵力有限。所以一仗下来,叶尔马克的军队大胜,摧毁了西伯利亚汗国西境重镇耶潘奇寨堡。后来,俄罗斯人在这里重建了一座城市一图林斯克。

1584年,俄罗斯远征队在瓦加伊河与额尔齐斯河汇合处宿营,西伯利亚军队乘夜偷袭,全歼150人,叶尔马克在败逃时溺水而死。

从这时开始,俄罗斯采取了一项措施:一边找合适的地方筑城作为据点,一边蚕食鞑靼人的土地。这种方式成为他们后来征服整个西伯利亚的基本模式。

1585年,俄罗斯人在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的汇合处修建了鄂毕镇,后升级为鄂毕城。这是俄罗斯人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建立的第一个殖民点,之后的殖民点就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1593年,又在鄂毕河下游西面支流索西瓦河河岸修建了别列佐沃要基。1594年,在鄂毕河中游北岸修建了苏尔古特城。1595年,在鄂毕河下游修建了鄂毕多尔斯克城。1596年,在鄂毕河中上游修建了纳利姆城。然后,他们沿着鄂毕河中上游东岸的支流,经旱路越过分水岭,再通过尼塞河的西岸支流,进入了叶尼塞河。

至此,俄罗斯人已完全穿过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带,到达中西伯利亚高原的边缘。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人已经在西伯利亚汗国的北方建起了一条断续的城镇线,这些城镇成为俄罗斯远征队的生命线,不仅能提供后方补给,还能源源不断地为前方补充兵源。

1598年,俄军在鄂毕河东部支流别尔德河河

口附近击败了最后一支300多人的西伯利亚军队,库楚姆汗逃亡到诺盖汗国,后来在那里被杀。至此,西伯利亚汗国灭亡。

1601年,俄罗斯人在塔兹河中下游建立了曼加泽亚要塞。至此,整个西西伯利亚平原完全被俄罗斯人控制。俄罗斯在托博尔斯克设立督军一职,统管西伯利亚事务,称为西伯利亚督军。

1632年,俄罗斯人在勒拿河中游西岸修建了雅库茨克要塞,雅库茨克很快成了俄罗斯探险队和远征队新的前进基地。随后,俄罗斯人又在勒拿河下游修建了日甘斯克要塞。

1633年,托博尔斯克和叶尼塞斯克上百名哥萨克人和商人组成了一支探险队,队长是彼菲里耶夫。他们从日甘斯克出发,沿勒拿河顺流而下,直到河口的三角洲。在这里,他们兵分两路:雷布诺夫率队往左,彼菲里耶夫往右。

先说往左的这一支,一年后他们发现了奥列尼奥克河。雷布诺夫率队逆河而上,在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们一直住在那里,并向沿河地区的通古斯人征收毛皮税。再说彼菲里耶夫,他们往东后不久,发现了亚纳湾和亚纳河,随即逆河而上两年后他们到达亚纳河的上游,在那里修建了魏霍斯克要塞,并向当地的雅库特人征收毛皮税。在整个西伯利亚,雅库特人是战斗力很强的部族,他们曾在一年前围攻雅库茨克要塞,虽然集结了上千人,但仍被200名哥萨克守军击退。一年后,为巩固对勒拿河中游的控制,俄罗斯人建立了奥廖克明斯克要塞。

与此同时,俄罗斯派出的一支哥萨克骑兵也进入了亚纳河上游地区。他们从雅库茨克出发,渡过勒拿河的支流阿尔丹河,进入上杨斯克山区。越过上杨斯克山脉后,便进入雅库特人的游牧区,于是他们停了下来。此时的雅库特人正与尤卡吉尔人打仗,为了得到哥萨克人的帮助,他们愿意加入俄罗斯国籍,并告诉探险队,从亚纳河的支流可以到达因迪吉尔卡河。夏季,哥萨克骑兵从亚纳河中游到达因迪吉尔卡河中游,在那里建立了征收毛皮税的越冬地。当时的尤卡吉尔人还处于石器时代,哥萨克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他们,然后就地取材,造了一艘小船,沿因迪吉尔卡河逆流而上,向两岸的尤卡吉尔人征收毛皮税。

彼菲里耶夫的探险队,他本人于1638年回到了勒拿河,让雷布诺夫继续向东探索。秋季来临之前,雷布诺夫完成了对亚纳湾东部的发现,接着向东穿越了德米特里.拉普捷夫海峡,进入东西伯利亚海。他们沿海岸航行,随后发现了因迪吉尔卡河的入口。雷布诺夫率队逆流而上,前行600公里,到达因迪吉尔卡河的支流乌杨迪纳河的河口,在那里建立越冬地。一行人逗留两年多,于1641年回到勒拿河。就这样,俄罗斯人将发现的北冰徉海岸线又向前推进了2000公里。除了向远东地区探索外,俄罗斯人也把目光投向了南方。

1639年,俄罗斯探险家伊.尤.莫斯克维津率一支 30人的探险队出发。他们沿阿尔丹河逆流而上,8天后到达其东南部的支流乌亚河,沿乌亚河往上航行了6个星期。再往前,因为水浅,他们就地造了两艘吃水浅的轻型平底船继续前行。又航行了6天,到达距离鄂霍次克海不足200公里的乌亚河源头。探险队弃舟登岸,轻装前进,穿过一片片森林和陆地,越过朱格朱尔山脉,迎面吹来的风忽然变得温和湿润起来一这里已经属于太平洋西海岸了。8月,探险队在乌利亚河重新建造了平底船,顺流进入鄂霍次克海。就这样,俄罗斯人第一次进入太平洋。随后,他们在乌利亚河的入海口建立了越冬营地。1640年,他们兵分两路沿海考察。往北的船队一直走到陶伊河为止。往南的船队由莫斯克维亲自率队,先到乌达湾,然后发现了尚塔尔群岛,从其南部绕过,驶入萨哈林湾。在海湾的南部,莫斯克维津看到了萨哈林岛(即库页岛)的北端和阿穆尔河(即黑龙江)的河口。当时,这里都属于中国的土地,确切地说是属于满洲人的土地,但此时满洲人目光都盯着山海关,这些苦寒之地没有人在意。

因为人手少,加上食物短缺,莫斯克维津没有继续向前探索。第二年夏天,莫期克维津带着440张黑貂皮回到雅库茨克。

1641年,俄罗斯军人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斯塔杜辛率领一小队骑兵前往远东探险。他们从雅库茨克出发,往东北方向前进,渡过阿尔丹河后,到达因迪吉尔卡河上游的奥伊米亚康地区。奥伊米亚康是北半球最冷的地方,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一71℃。与此同时,另一支俄罗斯的探险队在叶拉斯托夫的带领下,也乘船到了因迪古尔卡河入海口。1642年,他们在这里造了一艘船。等到夏天来临,他们就乘船顺着因迪吉尔河而下,来到了北冰洋,开始往东探索。他们发现了阿拉泽亚河,叶拉斯托夫逆河而上,一直探索到阿拉泽亚河的上游和河源。这样,亚纳河全段、因迪吉尔卡河中上游和阿拉泽亚河全段都被俄罗斯人发现并考察完毕、在阿拉泽亚河流域、俄罗斯人首次遇到驾鹿的楚科奇人。

1643年,俄罗斯秘书官瓦.丹.波雅尔科夫率领一支130多人的远证队向南进发。他们从雅库茨克出发,乘6艘平底船先顺勒拿河而下,然后逆阿尔丹河先往东再往南,到达其支流乌丘尔河后,再逆流而上,最后沿戈纳姆河而上。从乌丘尔河到其支流戈纳姆河需要经过一道瀑布,航船不能直接驶入。于是他们把船拖上岸,绕过瀑布。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十分熟悉寒带的生活,充分利用了这里冰天雪地的特点。如果是温带地区,没有冰雪充当润滑剂,在陆地上拖行船只几乎是寸步难行。深秋时节,河水开始封冻,队长波雅尔科夫留下一部分人在戈纳姆河越冬、自己则带着90人轻装滑雪,向南走了近百公里,翻越了南方的分水岭斯塔诺夫山脉(中国称之为外兴安岭)。这是俄罗斯人第二次从北冰洋水系来到了太平洋水系。这个时候沙俄实际上已经侵入了中国的土地,虽然明清正在打仗,但外兴安岭以南是中国传统的势力范围。随后,他们来到结雅河的上游。波雅尔科夫在河口附近筑要塞过冬,并强迫附近的达斡尔人交纳毛皮税。达斡尔人是契丹的一支,辽国灭亡后北迁到黑龙江以北,早在努尔哈赤年代就已经臣服于满洲。此时突然又冒出一个俄罗斯来强行征税,达斡尔人当然不干,双方打了起来。冬季,这些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断了粮,以树皮、草根、野兽充饥。1644年,停留在戈纳姆河的分队前来支援,并用船运来了粮食。但此时他们总人数已经不足百人。而后,他们乘船沿结雅河南下,驶入黑龙江。此时正是清兵入关之时,东北兵力空虚,俄罗斯人得以在黑龙江畅行无阻。他们顺着黑龙江南下,先后经过了布列亚河、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在松花江一带,波雅尔科夫派了20多个人上岸打探情况,结果全部被当地的女真人消灭。这些女真人属于野人女真,野人女真战斗力强悍,波雅尔科夫招惹不起,继续南下。9月,波雅尔科夫终于航行到阿穆尔河的河口。他们在河口越冬,对当地的吉里亚克人征收毛皮税。1645年春,冰雪开始融化。探险队从河口驶入大海,进入鞑靼海峡,看到了库页岛的西海岸。探险队从吉里亚克人那里得知,岛上居住着多毛的阿伊努人,即虾夷人。这些虾夷人正是在大和民族的挤压下,从本州岛退到北海道岛,再逐步渗入到人烟更为稀少的库页岛上。探险队沿着海岸线考察,在9月份到达乌利亚河口。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并强迫他们交纳毛皮税。入冬后,一行人在河口就地过冬。1646年早春,冰雪还未开化,波雅尔科夫留下20人在河口驻守,剩下的30多人乘雪橇沿乌利亚河往上游进发,越过分水岭,到达乌亚河。他们在乌亚河上游造了一艘船,然后沿乌亚河阿尔丹河、勒拿河顺流而下,6月中旬回到了雅库茨克。波雅尔科夫的这趟探险共花费了3年的时间,行程8000公里。3年的时间里,他收集了大量有关黑龙江和库页岛的情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情报,波雅尔科夫向雅库茨克的督军建议征服阿穆尔河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东北地区,于是引发了中俄之间的一场战争。

1648年,俄罗斯在贝加尔湖以东25公里处建立巴尔古津要塞,为南侵做准备。1649年,在雅库茨克督军的支持下,俄罗斯商人哈巴罗夫率领200多人来到黑龙江的中上游、他们在黑龙江北岸向达斡尔人征收毛皮税。此时清军已经入主中原,达斡尔人也属于中国的臣民,俄罗斯人强迫达斡尔人加入俄罗斯国籍,达斡尔人不从,他们就一路烧杀抢掠。同年,俄罗斯在奥霍塔河河口修建了鄂霍次克要寨,在阿纳德尔河河 口修建了 阿纳德尔要塞,鄂霍次克后来成为俄罗斯在海上探险的重要基地

1651年,哈巴罗夫的远征队攻陷了达斡尔人的寨子古伊古达尔,杀千余人。1652年,哈巴罗夫到达黑龙江下游,经乌苏里江河口,往东300公里,到达宏加力河口,在这里休整过冬,与当地的赫哲人起冲突。赫哲人和女真人同源,由于生产力落后,面对俄罗斯人的火器,赫哲人损失惨重,便向驻守宁古塔的清军求救。清军 主力己经入关,东北只有少数部队留守,盛京(沈阳)方面令宁古塔驻军出击。按俄方的记载,清军出动了2200名骑兵,是俄方的10倍,有6门大炮和30多支火枪,之前俄罗斯人遇到的对手都是手持弓箭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第一次听到从对方阵营里传来的枪声着实吓了一跳。战斗一开始清军占有压倒性优势,但也许是因为 清军太轻敌,最终居然败了。清朝方面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廖寥数语:“顺治九年,驻防宁古塔章京海色率所部擎之,战于乌扎拉,稍失利。”

这是中俄之间的第一场战斗。从此,俄罗斯的势力就扩展到了黑龙江的北岸。随后,俄罗斯在贝加尔湖以西50公里安加拉河畔修建了伊尔库茨克。以步步为营(确切地说是步步为城)的方式向黑龙江地区推进。1659年,俄罗斯在石勒喀河中游修建了涅尔琴斯克要塞(即尼布楚)。1665年,又在黑龙江北岸修建了阿尔巴津要塞(即雅克萨)。

尼布楚尚且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势力范围,而雅克萨已经深入到中央王朝的直辖地区了。对于沙俄的侵略,清廷开始只是多次派人交涉、警告,但均未奏效。于是清廷认识到,只有动用武力才能阻止沙俄的入侵。1682年,康熙平定三藩刚一年,就立即着手准备用武力对付俄罗斯人。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也在积极备战。

1683年,中俄雅克萨战争爆发。康熙皇帝派人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加强侦察,摸清雅克萨的军情;一是筑爱辉(清末改作瑷珲)城,作为永久驻地;三是令蒙古车臣汗(喀尔咯蒙百部洛之一)断绝与沙俄的贸易,使敌人的物资难以为继;四是加紧造船,保证车辆可以经松花江、黑龙江迅速运抵前线。

然后,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俄罗斯人撤离,俄罗斯人不予理睬,反而率众南下瑷珲打劫。清将萨布素出兵,将俄罗斯人击退,并捣毁俄罗斯人在黑龙江下游建立的所有据点,使雅克萨成为一座孤城,1685辛,康熙命彭春率3000人,携战舰,火炮,火枪,从瑷珲出发,水陆两线奔赴雅克萨。雅克萨本是达翰尔人的村寨,俄罗斯人占领之后改为阿尔巴津,并修筑了城墙。俄罗斯的雅克萨督军阿列克谢.托尔布津手下有450名士兵。火 炮3门,火枪300支。战争一打响,清军用船载炮攻击城南,陆地攻击城北。俄军伤亡惨重,托尔布津投降,退往尼布楚。清军焚毁了雅克萨 后,回师瑷珲。到了秋天,莫斯科给托尔布津增援了600名士兵。托尔布津立即带着旧部和援军回到雅克萨重建据点,还搜集大量的粮食准备长期作战。清廷得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愤怒,康熙下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反击。1686年,2400名清兵再次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住,此时托尔布津手下有82 6名士兵。850支火枪。和上次一样,清军主要用火炮,战斗一打响,托尔布津被炸死。同时,因为雅克萨西面临江,清军在城南,北,东三面掘壕驻兵,切断雅克萨的一切外援。最后俄罗斯人死伤惨重,只剩下66人。莫斯科紧急向清廷请求撇围,愿意商定边界。1689年9月7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签订了关于中俄东部边界的协定,这就是《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俄罗斯和中国的东部边界,以文字的形式确认外兴安岭以南的外东北地区和库页岛属于中国。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划定边界,在此之前,中国都是以势力范围来控制边防,边界是模糊的。

尼布楚谈判几经周折。一开始,中方提出以勒拿河为界:勒拿河以西归俄罗斯,勒拿河以东归中国;俄罗斯则提出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内归中国,以外归俄罗斯。最后双方各让一步:西起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源头,与石勒喀河汇合后称黑龙江),然后往东,再沿格尔必齐河(石勒喀河支流)往北,最后沿外兴安岭往东,一直到大海为界,以南属中国,以北属俄罗斯。只不过在乌第河以南有一小块地方,因双方没商定好,成为待议地区。

这条划界等于承认了沙俄对布里亚特蒙古的主权。其实一开始中国的底线是尼布楚一带,但此时准噶尔汗国开始攻打喀尔喀蒙古,康熙急于和俄罗斯划定边界,好腾出手对付准噶尔。相比俄罗斯,准噶尔才是心腹大患。相比布里亚特蒙古,西域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噶尔丹也与俄罗斯有往来,康熙担心他们沆瀣一气,那样就更不好对付,所以在谈判时作些让步,换取沙俄在准噶尔问题上的中立,应该是此时最好的选择。而且,在当时,布里亚特蒙古并不属于清朝,喀尔喀蒙古也要到1691年才臣服。事实也证明,清廷作出让步,换取了和俄罗斯170多年的和平,而清朝剿灭准噶尔也花了近百年时间,如果此时陷入和俄罗斯的纠纷,天长日久,西域就难以收回了。而俄罗斯方面,其心腹大患是南方的奥斯曼帝国,彼得大帝也不想与中国为敌,于是双方才最终达成一致。因为《尼布楚条约》,俄罗斯南下扩张的步伐暂时到此为止,剩下唯一的目标是往东。

1696年,阿纳德尔斯克督军派遣哥萨克人莫诺斯科率领几十人的远征队去征服不肯缴税的科里亚克人。一行人先到堪察加半岛北面的阿普卡河,建了一个越冬营地,随后到达堪察加半岛中部的季吉尔河,捣毁了一个堪察加人的村庄。

1697年,俄罗斯再派哥萨克人阿特拉索夫前去考察并征服堪察加半岛。这次远征队共有120人,其中有一半是尤卡吉尔人,他们先乘雪橇沿品仁纳河的河谷进入半岛,再沿西海岸南下。折向东方横穿半岛。2月,到达阿普卡河河口,向这里的科里亚克人征收毛皮税。然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太平洋海岸南下:一路由阿特拉索夫自领,再次横穿半岛,沿鄂霍次克海海

岸南下。但没过多久,西路分队中的尤卡吉尔人发生动乱,于是两队又合二为一,动乱被镇压下去。7月,远征队沿半岛的西海岸来到季吉尔河,然后折问东方,翻过分水岭,进入堪察加河河谷。在这里,俄罗斯人仿效西欧人的做法,在河岸竖起十字架以示占领和纪念。他们一行第一次见到了仍处于原始社会的堪察加人,并向他们征收毛皮税。堪察加人即中国历史中记载的“流鬼国"人,唐朝时他们曾派使者到过长安。他们和楚科奇人、科里亚克人是近亲,此外,这族群还包括阿留申人、克里克人。随后,探险队沿鄂霍次克海继续南下,他们发现了一条小河,于是沿河而上。在这里,他们遇见了虾夷人,同样向他们征收毛皮税。当他们继续往南,来到离半岛南端只有10公里的地方时,他们看见了南方的千岛群岛中的舒姆舒岛。在岛上,他们第一次遇见了日本人,日本人称舒姆舒岛为占守岛。

1699年7月,探险队回到雅库茨克。随后,俄罗斯在堪察加半岛上建立了堪察加斯克据点。

至此,俄罗斯人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努力,发现了整个西伯利亚,并将其纳入版图。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俄罗斯前史及在远东的扩张

相关阅读:斯塔诺耶维奇

最近视频

home_icon_biao